ARM后劲不足,产业先行者或将最早出局
X 关闭
随着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明确,政府、企业的信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,全面增强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自主创新能力,构建先进、安全、可控的核心技术与产品体系成为发展重点。这进一步打开通信、能源等重要行业国产信息化建设发展空间,让国内信创产业迎来快速发展机遇。
国内信创产业目前形成硬件与软件两大分支,其中CPU芯片作为硬件分支中的核心设备,支撑着服务器,PC等IT设施的应用发展,这也让CPU芯片技术是否成熟且自主可控变得尤为重要。目前国内信创市场的芯片主要是ARM、X86、LoongArch、MIPS等四种芯片架构,其中ARM和LoongArch架构入局信创产业较早,具有一定先发优势。
其中ARM架构作为一款主要应用于嵌入式系统、移动设备和智能设备的芯片架构技术,搭上了移动终端领域快速发展的快车,在几年里异军突起,成为芯片界的新兴势力。最近几年,在移动通信领域制霸的ARM架构,企图涉足服务器以及PC领域,而国内ARM厂商也乘势布局信创产业。
(资料图)
但信创产业的全面落地,也促使政府和企业在信创产品芯片架构的选择上愈发冷静。采购方往往会从自主可控性、性能、生态三个层面进行考量,如此标准也导致ARM架构逐渐暴露出后劲不足的态势。
不可控的ARM失去产业信任
信创产业的目标是建立自主把握的IT底层架构和标准,打造不受制于人、开放生态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。但从国内ARM架构的现状来看,显然并不足以支撑。毕竟ARM架构技术的迭代严重依赖于ARM公司的技术授权,所以在ARM架构拒绝向国内厂商授权ARM架构后,国内ARM厂商的芯片迭代就已经停止。
而且在ARM公司的授权规则中,已明确限制被授权芯片厂商自主拓展架构功能,导致国内ARM厂商不能基于现有的ARM v8版本提升性能,研发新功能,从而使国内ARM架构CPU四年来一直没有更新,而采用ARM架构的信创产品,其性能生态与主流产品的差距也越来越大。
迭代停止,研发受限,都让信创产业清晰地认识到国内厂商已经失去对ARM架构自主可控权,与信创产业的发展背道而驰。同时随着政府、企业的信息安全意识不断提高,ARM架构的安全可信度也极具下滑。导致目前信创产业内很多企业,对ARM架构产品的选择变得愈发谨慎,他们认为即使未来ARM恢复对国内厂商的授权,其产品的安全性依然会受到高度质疑,而且谁也无法保证ARM公司是否会再次断供。
“高性能”“高功耗”短板受到产业质疑
在对ARM失去信任的同时,产业对ARM自诩的高性能、低功耗也提出质疑。因为采用ARM架构CPU的信创PC,在运行较大规模的计算任务,或处理复杂的图像和视频等数据时,普遍出现卡顿现象。同时在不少看重延迟性能的服务器产品上,ARM架构的低功耗优势也没有展现出来。究其原因,是因为ARM架构所谓的“高性能”和“低功耗”都是针对移动端而言,面对更为复杂的PC和服务器领域,ARM架构的缺点就被暴露了。
首先ARM架构的“高性能”优势是得益于它采用的精简指令集计算,这种计算方式将复杂的处理命令拆解成多个简单的执行命令,再分配给多个处理核心进行流水线性的执行。这样的处理方式是灵活利用多核心的共同处理效率,并不是提升每个核心的处理性能,甚至还可以将单个处理核心的性能降低。所以与其说ARM架构是高性能,不如说是高效率。ARM架构虽然能够胜任移动端轻量,单一的运行任务,但是面对PC端复杂,多并行的任务,以及PC端应用对单个处理核心性能的依赖,ARM的高性能反而成为它的短板。
其次ARM架构的“低功耗”优势同样源于它流水线性的处理方式。ARM架构的核心能在完成处理任务后,进入休眠状态,直至下一个处理需求来临后再开启,但这是面对移动端的理想状态。在面对不少看重延迟性能的服务器端,海量的处理需求让ARM架构的处理核心持续工作,无法进入休眠状态。而且厂商为提高ARM架构的性能参数,不断加码处理核心数量,双重因素让ARM架构的低功耗优势也荡然无存。
生态短板让产业苦不堪言
对于目前采用ARM架构信创产品的企业及部门而言,更为痛苦的ARM架构的软件应用体验。由于ARM架构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,自身在软件生态上的积累相对薄弱。它之所以能在移动领域快速发展,实际上是借助了移动终端快速发展的时代红利,以及安卓系统的开源优势,让其在移动软件生态领域实现快速积累。但信创产业中,PC和服务器才是核心IT基础设施,显然在这并没有“安卓”。
在PC和服务器领域,发展数十年的X86架构已经构筑起坚固的生态壁垒,成为ARM架构难以逾越的高墙。而且ARM架构基本采用Linux二次开发的操作系统,在软件生态上不仅兼容性较差,而且很多应用也无法进行移植,进一步加剧ARM架构在软件体验上的缺陷,最终获得“能用但是不够好用”的行业评价。近年来虽然国内ARM厂商都在ARM生态研发上持续投入海量资源,但依然是杯水车薪。
因为采购信创产品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基本都要面临将X86架构产品更替为ARM架构产品的难题。底层架构的更替意味着将产生高昂的迁移成本,以及承受更替期间停止服务所产生的损失。面对如此高昂的成本,采购方显然并不想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个“能用”的产品。
由此可见,ARM架构虽然凭借先发优势实现信创产业的布局,但面对产业在自主可控、性能、生态上的严格需求,ARM架构的后劲不足是必然结果。而且随着信创产业未来深入发展,ARM架构是否还能在留有一席之地,也将是个未知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