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搜索 搜索

当前头条:大话西游2科举题库 大话西游2科举考试答题器手机版

互联网     2023-06-26 18:55:01

穿越过来的唐寅呼朋引伴,和刚认识的朋友们来到酒楼喝酒,没想到他的一句醉话,竟然引出了一场席卷朝野的大案。

像大名鼎鼎的“闽南十才子”来店里喝酒,店家不仅不收钱,还要免费送酒送菜,不为别的,就为图个吉利。

万一中间有那位当了状元,求人家写副字往屋里一挂,第二年求学的学子肯定和拜锦鲤似的来这瞻仰,说不定能把客栈的门槛踩烂。


(资料图片)

这就叫营销手段。

唐寅一听喝酒不花钱,立刻招呼店家上菜,什么“飞禽走兽云中大雁,陆地牛羊海底鲜”全来一套。

喝着喝着,唐寅就喝大了,他一醉,平常的老毛病就犯了,什么话都往外说。

唐寅端着酒杯,清清嗓子,说:“要我说,其他的举子今年实在没必要来!”

众人你看我,我看你:“为什么?”

唐寅哈哈大笑:“因为我来了,他们哪里还有机会中状元!”

这本来是唐寅自吹自擂的大话,姑妄言之,姑妄听之也就算了,但有人听见了,很较真,这里咱们暂且叫他小吴吧。

小吴是北方人,千里迢迢地从家乡赶到南京来科举,这时候正惆怅着一会放榜的事,没曾想,他正忐忑的时候,唐寅已经吹上牛了。

他就和别人打听:“那些人都是谁啊?”

别人回他:“说话的那个叫陈安,闽南十才子的头头,了不得的,文采斐然,很厉害的!”

小吴一下就记住了。但他记住的,是唐寅那句“他们哪里有机会中状元”。

放榜的时辰到了,参加考试的学子们纷纷赶到了皇榜底下,高中的人彼此祝贺,然后所有人都伸着脖子看能去殿试的人是谁。

果不其然,又是陈安。

小吴心里很不爽,他躲在人堆里听着他们互相恭喜,突然发现了很重要的一件事:榜上有名的人,说的都是江南一带的方言!

然后小吴就想起了一件事,这次的考官是刘三吾和白信蹈,虽然是当时有名的大儒,但他们两个人都是南方人!

这次发榜被录取的51个人,全都是南方人,北方人一个人都没录取。小吴越想越气,喊了一声:不公平!

北方士子一看,也跟着喊“不公平!”,吓得放榜的官员都不敢敲锣了。

此时,唐寅正在金殿上接受殿试,虽然他喝得酩酊大醉,但照样文采飞扬,洪武帝朱元璋龙颜大悦,当场把他点成了状元。

唐寅还没高兴多久,就听见太监们报告了一条坏消息:一大批北方籍的官员吵着要见皇上!

说实话,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但洪武帝是很慌的。

朱元璋:“各位爱卿,为什么要在朕殿试的时候来啊,什么事不能留到上朝说啊?”

结果北方官们理都不理,从兜里掏出来奏折,一扯开得有两三米长,上面全是北方士子的联名,状告刘三吾等考官偏袒南方学子。

朱元璋有点慌:“有多偏袒?”

北方官员们纷纷冷笑:“北方学子一人未录!”

这下朱元璋坐不住了。别说大明了,就是从唐朝开始算,也没有北方学子一人未录的情况。

NN的,影响南北关系啊。

朱元璋咳嗽一声,立刻下令彻查,并让北方官员成立调查小组,对落第试卷进行复核,增录北方人入仕。

唐寅虽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,但他隐约觉得自己好像要倒霉了,因为他喝酒时说的胡话,已经在外面传开了。

因为官员的抗议,殿试不得不暂告一段落。

皇帝的目光也挪到了科场案上,但结果让人大跌眼镜:北方没人被录取,真的是因为他们成绩太差。

这个结论,北方文林能接受么?肯定不能,这相当于否定了整个北方的努力,学子们天天堵刘三吾家门口骂闲街,朝廷上的官员更狠,纷纷表示朱重八你要是不给一个说法,爷就不干了!

这是朱元璋在最害怕的结果,毕竟关外还有北元存在,明朝建立的时候北方文人宁愿等着元朝再打回来,也不愿意来明朝做官。

而且北方是主战场,连年的战争让北方的经济文化水平大倒退,到了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,北方的元气还没有恢复。

然后文化大倒退就导致了北方文人的基本功很差,每次都考不上,既然考不上就不学了,所以往年都是南方文人中举当官。

这时候北方文人就纷纷感慨:还是想个办法让北元打回来吧,明朝不是个东西。这种流言换哪个皇帝不害怕?

于是,朱元璋把目光放在了唐寅的身上。

这下,唐寅确认自己要倒霉了。

这场南北榜案爆发以后,唐寅都不敢出门,生怕被群情激奋的北方文人们打死。

但躲是没有用的,因为刘三吾被抓了。

主考官刘三吾,被扣上了“蓝玉余党”的帽子打进了大牢,随后,朱元璋亲自策问,录取了61个北方学子。

倒霉的唐寅,也就是“陈安”在刘三吾被发配西北后,以“科场舞弊”的罪名判处车裂,也就是传说中的“五马分尸”。

几匹马开始跑起来的时候,唐寅觉得很疼。

“啊!”唐寅猛地在桌面上弹起来,下意识地捂住自己的脖子。

“中邪了?”祝枝山被吓得不轻。

惊魂未定的唐寅灌口酒,说:“科举太可怕了,我以后还是去画画吧。”

作者:没头脑

#头条故事会##故事#

咸丰皇帝有多虚荣?1851年,曾国藩上书直谏刚登基的咸丰,南方战乱,朝政混乱,你不拿出办法,还忙着刊印个人诗集。这啪啪一顿打脸,让咸丰颜面尽失。即便是好大喜功的乾隆,也是晚年才刊印了个人44028首诗。

爱新觉罗家对诗人身份的渴望,说到底,也是一种虚荣心在作祟。咸丰想做诗人是一回事,曾国藩,你戳破了就是另外一回事。

咸丰啪一声把奏折甩到大殿上,怒火朝天准备治罪曾国藩,吓得群臣战战兢兢地,好在有几位说得上话的军机大臣求情,方才保下了他。

其实,无论曾国藩这番言辞对不对,以他当时刚进翰林院,且傲气、爱说大话的性格特征,敢于肆无忌惮地批评咸丰皇帝不做正事、眼界太小,这不是勇敢行为,而是目中无人。

曾国藩这种“口无遮拦”,在年轻时是吃了很多亏的,好几次险丢官帽,身边朋友也被他得罪的差不多了。

有一次,曾国藩刚进翰林院不久,正是春风得意,他给父亲办了一场生日宴,不少同僚和朋友前来捧场,曾国藩感觉脸上倍儿有光,自大心愈加膨胀,于是,对前来贺寿的好朋友郑小珊一顿夸夸其谈,这种毫无分寸感的姿态引来郑小珊的反感,当即拂袖而去。

本是喜庆好事,最终不欢而散。

曾国藩从湖南一个小乡村,经过多次科举考试,一路艰辛跌跌撞撞进了翰林院,年轻气盛的他本想在同僚面前显摆才识,不料因自大无知引得同僚厌恶,反倒是成了笑话,纷纷与他划清界限,招致仕途发展连连受挫。

曾国藩懊悔不已,静下来慢慢反观自己,总结出常犯的3个错误:

1.自以为是,听不进他人意见,而且“嘴碎”;

2.爱开玩笑,显得没分寸,常惹人不快;

3.爱与人辩论,喜欢争高下,力求压倒对方,逞一时之快。

后来,曾国藩写了一封信《言凶德有二端》给九弟曾国荃,他说:“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:曰长傲,曰多言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,自古以来,导致失败的原因(即凶德)有两个,一个是傲慢,一个是多话。

所谓长傲,就是性情高傲自满,语言尖酸刻薄,行为盛气凌人,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。

所谓多言,就是说话啰里啰嗦,最喜唠里唠叨,一幅话痨的模样,而且不分场合、不分地点、不分对象说话,让人觉得“口无遮拦”,听着非常心烦,让人厌恶。

在那次家宴扫兴后,曾国藩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,养成了每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,睡前反省当天的一言一行,发现是否有不妥之处,以便尽快改正和规避。慢慢地,心得多了,曾国藩就将这些悟道的体会,通过书信分享给亲朋好友,这一写就是一辈子。后来,这些信件被编辑成为《曾国藩家书》,受到后人追捧。

梁启超说,中国有两个半圣人,一个孔子,一个王明阳,半个曾国藩。即便是曾国藩这样的圣人,年轻时也会走岔路、犯错误。但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,是因为他们知错能改,而且能将改好了的经验传世与人。

众所周知,过去,曾国藩所处的官场就是一个大型社交场,非常讲究交往艺术,需要懂得忍让和谦逊,那些傲慢刻薄的人是很难在其中混好的。

而在现代社会里,人际交往更为频繁,那些总是凌驾于人之上、不懂分寸的人,在哪儿都不受待见,也不会有良好的发展机会,毕竟,现实中,每个人都不讨厌低调、会说话的懂事的人。

然而现实浮躁,人心焦虑,在紧迫的生活压力下,人难免会产生情绪压力,譬如昨天被上司臭骂,今天被朋友吐槽,明日被家人啰嗦……诸如此类的心理挫折,需要得到有效纾解,通过与人倾诉是一种办法,但无人能成为你永远的“树洞”;咨询心理专业人士途径不错,但这种方式耗时耗成本;有种成本低又奏效的方法,就是坚持阅读适用书籍,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人生在世,每个人都有一段失意难熬的日子,作为笔者也曾有过,在那段无助的时光里,我尝试了各种方法,最终还是通过阅读解决了自己的心理疏导问题,所以,在这里鼓励并推荐大家养成阅读习惯,那些无法解决的难题,也许在书中会有你想要的答案。

这里建议你看一看《曾国藩家书》《冰鉴》《挺经》3本1套译著。这套书囊括了曾国藩为人处世、修身养性、交友识人、持家教子、治军从政等内容,是“千古一完人”曾国藩一生的智慧结晶,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、启迪性和借鉴性,适合所有成年人学习阅读。

如果你恰好对半个圣人曾国藩感兴趣,又特别想解决职场、人际、学习、生活中的诸多问题,不妨点击下面【横条】带回家研究吧,另外,这套书是硬面精装珍藏版,馈赠亲友显大气,自己收藏显品味,总有些收获值得拥有。#头条群星8月榜#

曾国藩 家书冰鉴挺经

建元二年,江西年轻人王艮参加科举考试,因其才华出众,一举得魁。可不曾想,殿试环节,建文帝因其长相不好看,把状元给了第二名的胡广。

后来朱棣为了自保,造反成功,当了皇帝。胡广和王艮的选择狠狠地打了建文帝的脸。

当年科举考试,江西吉县府胡广,王艮,李贯三人分别获得了状元,榜眼,探花。当时,王艮文章出众,建文帝一看其文章,瞬间被折服。觉得这人非状元莫属。可是到了最后一个环节“殿试”,也就是皇帝要亲自面试自己的官员。当他看见面前的王艮长得如此寒碜,心里就不太满意。再看看边上站的胡广,长得英俊潇洒,顺手提笔把第一名状元的位置给了胡广,王艮成了第二名。

建元四年,建文帝皇位根基还未扎稳,就开始下令撤藩。叔叔朱棣本来就不服气,为了自保, 靖难战役打响,成功反击。朝廷眼看就要易主,作为朝臣该怎么选择呢?

往往人生的选择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走向。也能检测出一个人的品行和德行。

一天,胡广、王艮和同在朝廷做官的同乡谢缙三人,来到邻居吴溥家里,商讨以后该怎么办。他们都是建文帝的近侍,也就是皇帝身边值得信任的人。

当时,谢缙最积极,大骂朱棣,很坚决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。胡广也义愤填膺地表示与朱棣有不共戴天之仇:如果国家没了,他就以身殉国。两人的表现和旁边的王艮截然相反。王艮一声不吭,默默地流着眼泪。

谈话结束以后,王艮回到家,对妻子说:“我是领国家俸禄大臣,到了这个地步,只能以身殉国。”说完就从容地自杀了。

而谢缙连夜卷着包袱,去投降城外的朱棣。第二天,胡广也跟着投降了。

两个国家重臣,刚刚还在信誓旦旦说着保家卫国的大话,转眼就出尔反尔。实在是无耻至极。而被建文帝嫌弃的王艮却选择了结束生命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。

国家以貌取人,而我却未以势取国。

这就是一个人的品行。

一个人的品行不在乎其外表,有的人看外表道貌岸然,像个正人君子,但一到具体事情上就会败露其真实本性,甚至会做出让人无法启齿的勾当;有的人外表平平常常,只要听其言、观其行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品行。

后来谢缙完成《永乐大典》后,被活活冻死在雪地里。胡广也因为做人处事问题,在女儿面前丢尽颜面。#头条故事会#

1771年,乾隆下诏让徐灵胎进宫。可徐灵胎接旨后却叹了口气对儿子说:“快去准备一口棺材,我们上路吧!”

徐灵胎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,原名叫作徐大椿,“灵胎”是他的字。

他出生名门望族,从小天资聪颖,年少时就考中了秀才,被家人寄予厚望,希望他能科举高中,为家族争光。

可他却对读书考功名提不起丝毫兴趣,反而热衷经学和医学。

有一年乡试,家人劝说徐灵胎进了考场,但他却没有好好考试,只是大笔一挥,在考卷上写道:

徐郎不是池中物,

肯共凡鳞逐队游?

短短14个字,却可见少年的风发意气。

原本凭借富足的家庭与自身的聪慧,徐灵胎完全可以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。

但命运总喜欢在不经意间降下苦难,意外到来了。

徐灵胎的三个弟弟接连生病,寻遍医师医治,然而,他的四弟和五弟还是相继不治身亡,徐父也因悲伤过度患上重病,终年与汤药相伴。

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徐灵胎深感医学的重要,也让他痛恨庸医医术低下,不能救自己的家人,于是愤而学医。

他勤学数年,终有所成。每天都有很多人慕名来找他治病。

一天,徐灵胎正和朋友聊天,忽然有个老婆婆跑来说:“没救了!”

徐灵胎惊问道:“怎么回事?”

朋友说:“我那侄媳妇生产两天了都还没有生下来,稳婆都已经回绝了。”

徐灵胎说:“不如让我去试试看吧!”

朋友一听大喜,连忙带着徐灵胎去见侄媳妇。

一进门,徐灵胎就看到产妇的羊水已经干了,而且疲惫地连话都说不出了,稳婆却仍让她用力生产。

徐灵胎连忙给产妇诊了脉,然后对产妇家人说:“不要怕,这是试产,还没到正式生产的日子,不要勉强,先扶她好好躺下,等一个月后才可以顺利生产,而且这胎是男孩!”

结果,稳婆一听有些生气,不以为然地说:“这人谁啊!敢说这样的大话,我接生了几十年,从没见过像这样的产妇还可以生还的。”

听了徐灵胎和稳婆的话,产妇家人一时也不知该相信哪一边?

这时,徐灵胎听见产妇气息渐弱,赶紧开了个安胎的方子,让产妇家人去抓药。

产妇家人这时也顾不上谁说得对了,赶紧去抓药。结果,产妇服药后,胎气竟稳住了。一个月后,果然顺利生下一个男孩。

周围人都说徐灵胎神了,朋友却深感疑惑,恳求徐灵胎解释其中的原因。

徐灵胎笑着说:“凡是胎气旺的孕妇,受了风寒或劳碌,就会胎坠下陷,像是要生产一样,这时只需用点安胎药就好了。不知道的人会以为孕妇是真的要生产了,勉强让其用力,则胎不能安。我为她诊脉时发现她胎脉很旺盛,但月份不足,所以我知晓她还未到产期;由于那次胎已动摇,所以知道到生产时必然顺利容易;她的左脉甚旺,所以我知是男胎,这其实是很浅显的道理。”

听完,朋友恍然大悟。

但即使徐灵胎已经解释了缘由,不过他“救活产妇”的故事还是很快就传开了。

他高超的医术引起了乾隆的注意。

1760年,大学士蒋溥病重,御医束手无策。有人推荐了徐灵胎,乾隆当即下令让徐灵胎来治病。

然而徐灵胎看诊后却直言:“蒋大学士过了立夏就不行了。”

后来的确如他所言,蒋溥果然在立夏后就因病去世了。

乾隆见徐灵胎不仅医术高超,而且直言不讳,很欣赏他,想把他留在宫中。但徐灵胎不愿受宫中束缚。便说自己母亲年事已高、自己又老又多病给婉拒了。

可乾隆并不想放徐灵胎走,又让他给别的大臣看病,5个月后才放他离开。

徐灵胎离开京城后,一直隐居在洄溪,仍然悬壶济世、为普通病患看病。

1771年,乾隆再次下诏让徐灵胎进宫效力。此时的徐灵胎已是79岁的高龄,而且长期卧病在床。他知晓自己此去很可能就回不来了。于是叫儿子备好一口棺材与他同去,万一死在途中也能让儿子殓尸。又为自己作好了挽联,然后请来好友交代:“此次进京,我知自己时日无多。但忠义不可违,但我可能等不到面见圣上了,所以趁现在好好与诸位道个别吧。”

做完这一切,徐灵胎与儿子踏上了去往京城的路。然而,到京城才三天,徐灵胎就去世了。

乾隆知道后,十分惋惜,专门拨了路费,让徐灵胎的儿子送其父回家乡安葬。

【浅聊历史斋】

徐灵胎这一生是幸运的。出生名门望族,再加上自己天资聪颖。所以他想学什么就有相应的资源,而且还可以学得很好。即使是自己不感兴趣的科举,他也可以在年少时考中秀才。

但他这一生又是不幸的。几个弟弟因庸医医术低下相继不治身亡,父亲也因悲伤患上重病。接连的打击深深刺痛了他的心,他痛恨那些不能救他亲人的庸医。

于是,那个“肯共凡鳞逐队游?”的徐家意气风发少年郎不再,只剩下一心治病救人的名医徐灵胎。

如果说,曾经的徐灵胎学医,仅仅是因为感兴趣,那后来,他终其一生研究医学便是为了责任。

因为他淋过雨,懂得了撑伞人的意义。 所以他想用手中名为“医术”的伞,为那些病患撑起一方天地,让自己痛失亲人的悲伤不再延续。

对此,你怎么看?欢迎留言。

参考资料:《中国历代名医传》《洄溪医案》

当康有为遇上洪秀全

洪秀全:老康,咱们哥们可谓同病相怜,可以好好交流一下。

康有为:谁和你哥们弟兄?我可没有发疯,认了个神仙干爹,大言不惭说什么,自己是神仙儿子,招摇撞骗!

洪秀全:你个穷酸秀才,狂什么?肚里几点香油,心里没数吗?说什么学惯中西,看几本西方小学生课本,装什么爱因斯坦!

康有为:我靠,你以为这些学问没用,告诉你,我变法强国,不比你打打杀杀强?你打了十几年让百姓死伤一个亿。你有脸?

洪秀全:谁造的谣!

康有为:营 销号都这么说。

洪秀全:你信营 销号,怎么不去信B B C?我知道了,慈禧老太婆搞戊戌政变,你小子脚底抹油,溜了,结果让自己的粉丝和堂弟掉了脑袋,听说你还是让英国人护着跑了。你不会就是公 知吧?

康有为:公 知你大爷,老子是根正苗红的孔门弟子!

洪秀全:我听说过,你写的《孔子改制考》,说句不好的听,你拿茅台瓶子装拉菲?有意思吗?你看看《资政新篇》多牛逼!

康有为:那是你写的吗?你那打油诗水准,写的出来吗?洪仁玕写的,也是你的,你脸咋这么大呢?

洪秀全:你还有理了?你16岁考了个秀才,30岁还是个秀才,你这十几年,考了个寂寞吗?后来飞黄腾达了,还成精了,自封了个圣人,你这么牛,孔圣人知道吗?你不就是忽悠了个举人梁启超当徒弟,看把你能的。

康有为:怎么的?我靠人格魅力,哪像你,打打杀杀,什么让人拜上帝,不就是自己想当皇帝,打下南京,原形毕露,各种选美,妃子都88个了,各类女官更是不计其数。还想搞女状元,结果怎么样?女状元傅善祥让手下杨秀清给泡了,没你的份。然后你就怂恿韦昌辉,把情敌干掉了。

洪秀全:你造谣,杨秀清是要杀我,你好,戊戌变法就变了103天,结果,你捡了个好名声,一溜烟跑到了日本。这家伙,三妻四妾的,好逍遥自在。后来,皇帝没了,你又开始复辟,保皇帝,没见这么无耻,也不枉给你的对联。

康有为:什么对联?

洪秀全:国之将亡必有,老而不死是为。

康有为:我特么。。。呵呵,总比你洪秀全一溜烟好。

洪秀全:什么一溜烟,我太平天国,向来不让抽大 烟,不像那帮人,抽的人不人鬼不鬼。

康有为:喔,我忘了,你天京被打下之前,就死了,还真是死的恰到好处呀。你是没看见,曾国藩把你的尸体刨了出来,烧成灰,又填进大炮里,轰的一声,你就飞了,这可是你离那神仙哥哥,最近的一次,你们哥俩,没拉拉家常?

洪秀全:我特么。。曾国藩。。我***你大爷!康有为,老子没心情跟你扯淡,曾国藩,老子跟你没完!

@浪荡骚年风流叟 大话古人,虽然荒唐可笑,但都有史可依。

康有为洪秀全,不过是一类人,科举不第,就另辟蹊径,仗着肚里有一点洋货,还真整出点事业,让自己名垂青史。

但归根结底,洪秀全跳不出小人乍富的底层思维,除了当皇帝,学着富人一样花天酒地,全无半点建树。

康有为也没有跳出穷酸书生思维,什么君主立宪,全是扯淡,沽名钓誉才是本源。把自己名声推到巅峰,然后被洋大人保护,成了公 知。

乱世出英雄,枭雄,野心家,让洪秀全,康有为这样的半吊子,有了飞黄腾达的机会。要到平常,洪秀全康有为,无非是教书先生,村里闲汉而已。

倪匡的生命很具有香港性。他出生于上海,籍贯浙江宁波,这几个信息很有意思。王家卫也是上海人,籍贯浙江定海。金庸是浙江海宁人。刘以鬯,也是出生于上海,祖籍浙江镇海。再譬如张爱玲,半个津门贵族,但久居上海,1952年看见一片中山装,觉得自己这么爱穿旗袍,终究还是离开好,于是1952年去香港,当编剧。

当时的上海、浙江有一股迁徙潮,迁徙者多为文艺、商人与官宦家庭出身,是容易在日后历次政潮中被划为“右派”的群体(尽管他们在香港又不乏偏向中间左翼)。他们背井离乡,在香港重建生活,成为日后香港文学、艺术、大众文化黄金时代的中坚力量。

这里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。宁波→上海→香港,是一条隐秘的线索。民国时期,浙江人常去上海经商,宁波商帮曾是上海滩华人经济的主流,江浙士人又是上海文艺界的重要来源,正值清末民国风云际会之际,士绅虽因科举覆灭打断了命脉,尚存黄昏之气,江浙之地乃是士绅潜游之地,士绅与官商结合,成为民国知识分子的常见底色。例如张爱玲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,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的女儿。金庸出身于海宁查氏,其家族在明清两代出现了22位进士,家族中人包括了清代诗人查慎行,民国法学家查良鉴,现代诗人查良铮(穆旦)。

那一代文人纷纷由上海入香港,是因自知身份底色不容于革命第二天的灼灼烈日,任是自己再同情民间、认可革命,官宦/士绅/商帮/自由主义文人的底色,也只会成为革命摧枯拉朽扫荡的滚石,徒增几幕太平湖覆灭的斜阳。大时代残酷无情,各人只能选自己的路。

倪匡的家世不如金庸显赫,但也是书香门第与商人底色。他的父亲是倪纯壮,母亲王静娴,一九五零年都去了香港,其中父亲在香港荷兰好实洋行保险部任业务经理。他的父母生了五男二女,倪匡是家中老四,本名倪聪,他有个妹妹叫倪亦舒,即作家亦舒。有个哥哥倪亦方,在辽宁省鞍山钢铁厂当过工程师,后来荣获国家「五一」劳动奖章,2008年去世。

倪匡年少有为,经历堪称传奇。他十六岁辍学离家,从上海去苏州,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,成为公安干警。后来去内蒙古农场干活,得罪了书记,因拆木桥烧柴取暖而被扣上罪行,面临死刑判决。

所以,倪匡具有香港性的第一大原因就是他的出生与来港过程。他浓缩了一代人奔赴香港的底色,也见证、参与了香港日后的辉煌。

1957年,他去香港,一边打工一边写稿,曾一天写作两万字,同时为十二家媒体写专栏,用过七个笔名创作不同类型的小说。这也是他具有香港性的第二大原因——市场经济、自由主义,文人在残酷的经济压力中求存。

张爱玲、刘以鬯、金庸,都是这么走过来。张爱玲也做编剧,刘以鬯和金庸长期为报业、杂志服务。文人面临在经济下出卖文字、煮字疗饥的煎熬,亦目睹底层在贫富分化的社会如蚁鼠般生存在陋室。

相比于刘以鬯的煎熬,倪匡比较看得开。缺钱可以挣,最怕真话不能说、想写不能写,他曾经白天在染厂做杂工,夜麻麻去夜校读书,知道投稿有钱挣,他接连发表了小说《活/埋》、散文《石缝中》、小说《呼伦池的微波》,之后受金庸邀请,在明报上连载科幻小说,1963年3月11日,他开始在《明报》上以“卫斯理”写科幻小说,一直写到1973年,奠定江湖地位。

倪匡有知识分子底色,但他不排斥商业,不拒绝世俗的喧嚣,相反他积极地拥抱商业与名利场,认为一个正视商业的社会,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,一个社会只有容许世俗喧嚣,容许有人“说大话”、有人“想挣大钱”,这个社会才有活力,否则它会是一潭死水,它会打着公平的名义,最后会让所有平民一起变穷。

拥抱商业、不拒绝资本,是倪匡身上的第三重香港性。他辉煌时正处于香港影视行业的黄金期,那是个周星驰、王家卫、张国荣群星辉煌的年代,倪匡也分了一杯羹,1960年代起,他写了数百部剧本,其中包括张彻的《独臂刀》、1972年版《精武门》。

在香港,文学与商业高度融合,通俗小说在报纸上连载,交由影视改编是常事。倪匡曾替金庸代写连载中的《天龙八部》数个月,故意把阿紫的眼睛弄瞎。有对联曰:“屡替张彻编剧本,曾代金庸写小说。”这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两件事。

倪匡不信童话,更相信“人性本恶”,他被人淡忘的一面,是写了很多社会讽刺小说。

他曾讲,一座城市的死亡,可以只出自几个人愚蠢的言语与行动。

对于公共议题的积极参与(而非书斋型写作),是倪匡和那一代香港文人的共同特点。金庸、刘以鬯、张爱玲,莫不如此。试想一下,如果倪匡在铁饭碗部门下当差,耳濡目染「安全第一」文化,他是否有这种急切的创作欲(一日写两万字)和针砭时弊的力量?

一个人被环境所塑造,在倪匡背后的是香港这艘巨轮,是香港的文化与社会生态,形塑了那一代作家。

他们因香港生。他们因香港死。

从刘以鬯、金庸到倪匡,他们的离开,标志着香港黄金时代的结束。#倪匡去世# #香港# #头条# #我要上 头条#

唐长安108坊故事【10】:万年县务本坊

务本坊在皇城正南朱雀门街东第二街街东从北第一坊,北靠皇城,西北通安上门,西邻兴道坊,东界平康坊,南邻崇义坊,有漕渠经坊南和坊东而过。(如图红旗所示)。东西宽700米,南北长500米,面积350000平方米。坊开东西两坊门,中央有东西横街。

国子监占了务本坊一半之地,位于坊内西半边。国子监被东西走向的街分为两部分,南边一半为孔庙。孔庙东侧有先天观,曾用名翊圣女冠观、景云观、龙兴观。

坊内居住过的名流有房玄龄、程怀直、张茂昭、卢钧,以及西川、齐州进奏院、旅馆和鬼市。

国子监相当于中央国立大学,它统领六学,即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、律、书、算。

太学出现于西汉,国子学与太学的区别在于,它是专门为高官子弟设立,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、从二品以上曾孙。而四门学则为外戚、宗室子弟设立,起源于东汉的“四姓小学”。

我们熟知的科举考试叫“进士科”,其实在唐代科举科目有数百种,包括律、书、算等,后来进士科出了很多宰相,于是人们都往进士科拥挤,别的科目基本上凋零了。如果延续下来,其实唐代的教育一点不“偏科”,相反,那时候远比我们现在考核的内容更广阔。

房玄龄名气太大,无需我赘述,只说一点,很多史料上把房玄龄写成“房元龄”,这是怎么回事?不是著作笔误,而是为了避讳,避康熙(玄烨)的讳,看到这种写法就知道,这类著作是清代的。

类似的还有,唐玄宗被改称“唐明皇”,玄武门被改成“元武门”,李玄霸被改成“李元霸”。

程怀直和张茂昭都是“军二代”,二人都是唐代藩镇割据的产物,他们都拿节度使当私产,父亲死后自立为继承人,唐廷没办法,只好承认他们的身份。

但二人的结局却不一样。程怀直继承了父亲的横海节度使(治所沧州)后,太忘乎所以,一位从此就是土皇帝,拼了命地放飞自我。他一边尽情田猎,一边拿手下将士当奴仆,说打就打说骂就骂,还无端克扣军饷。

有一次,程怀直连续游猎,数日方归,结果发现自己被堂兄弟程怀信和一群军头拒之城外,让他成了一个流浪汉。程怀直没办法,只好跑到长安,向唐德宗报到。德宗对他相当客气,赐程怀直检校右仆射,兼龙武统军,宅邸一座,在务本坊安业里。

张茂昭从父亲手上接管义武军节度使,跟所有节度使土皇帝的角色不同,张茂昭上任后两次入朝,自愿接受皇帝的调遣,并积极纳税。后来张茂昭又按朝廷旨意,打败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。

此后,张茂昭放弃节度使之职,举家入朝,开了自安史之乱后,节度使主动归朝的先河。

卢钧出身范阳卢氏,四朝元老,名望很大,却始终不能拜相,跟当时的宰相令狐绹针尖对麦芒。卢钧身上发生过两件“怪异”事件。

第一件事“神灵助宴”。卢钧此人不善应酬,有一次要举办一个宴会,搞得束手无策。一个短工自告奋勇替他张罗,一开始卢钧以为此人说大话,但也没办法,只好交给他办理。

结果不知道这个“月佣”用了什么手段,居然借来一所豪华大院,又在短时间内将宴席搞得富丽堂皇,所有宾客都对宴会赞不绝口。

宴会结束后,卢钧发现“月佣”失踪了,再回到宴会场所,发现那里是一片残垣断壁。

第二件事“山人献药”。卢钧任均州刺史时病得很重,有一天来了个道士,自称“王山人”,他说:“您将来禄位虽然很高,但寿数不长,我特地来救你。”

说罢他递给卢钧一丸仙丹,又将腰带升入井中,挤出井水让卢钧服药,十天后卢钧完全康复。第二年,卢钧在务本坊东门再次偶遇王山人,王山人对他说:本来你的寿限已到,但你当刺史期间救了很多无辜的姓名,从今后你将延年益寿。

数月后,王山人托一个叫牛知微的道人,又给他带来十粒金丹,并留言说:“能享长寿,不要忘记修炼。尘世期限完毕以后,等他回蓬莱仙宫吧!”

从此以后,卢钧体力好得让人称奇。有一次唐宣宗召见,八十多岁的老头走了很长一段路,年轻人都气喘吁吁,他却面改色,“升降如仪,音吐鸿畅,举朝咨叹。”

后来卢钧一直活到86岁,他死后,居住的屋子里充满异香。

进奏院相当于今天的驻京办事处,后来改称“上都留候院”,用于各地藩镇与朝廷之间的公文传送。事实上,进奏院也充当着节度使刺探朝廷情报的密探,唐中期以后,公开的进奏院有50多所。

务本坊西门有个诡异的“鬼市”,据说每当宵禁之后,这里常常有喧闹声,或有卖柴的叫声,人称“枯柴精”,或是瘆人的鬼叫声,大街上却空无一人。

曾国藩一生“笨拙”,七次才考中秀才。深夜背《岳阳楼记》,把房梁上的小偷气哭了。

曾国藩祖上没有留下智慧的天赋,向上捯饬上十八辈,代代务农连秀才都没出过一个。到了祖父曾玉屏这一代,非要培养出个文化人,打破曾家出不了大学生的魔咒。

可惜曾国藩的父亲,曾麟舒也不是读书的材料,考了11次都没能中秀才。到了第十二次当然还是没考上,不过赶考路上多了个伴儿曾国藩。

别人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,到这爷两成了赶考父子兵。父子相互鼓励相互加油,传销那一套都拿来了。

“加油加油你最好,加油加油你最棒,成功”,配上爷俩整齐的步伐,经常会引来旁人羡慕的眼神,“多不容易,考试都考傻了,咱只要身体好就成了,别太累了,唉。。。。”。

虽然爷俩不停的用“成功”催眠心理暗示自己,但谁心里都有数,今年爷两还是没戏。

不出所料,爷俩一起考了6次科举。终于在曾麟舒43岁,也就是第十七次考试时,主考官都是老熟人了,我当官第一年就见过他,这快熬到退休了,咋这老汉还没考上。

心中不忍手头一松,曾麟舒中举了。曾家除了前两天,母猪一次下了二十头小猪,就再没遇见啥喜事,这次大肆庆祝,杀鸡宰羊祭告祖先,咱曾家终于熬出来了,终于出了一个大学生。

可曾国藩还是没有考上秀才,文章还被贴张贴榜边上,因“文理不通”作为反面教材使用。

好在曾国藩从小挫折教育早就习惯了,笨一点也不是自己的错,毕竟往上数十八代,祖上就没有过聪明人。

曾国藩的拙在历史上也是出了名的。十一二岁时,曾国藩从下午开始背诵《岳阳楼记》,背了很多遍,愣是没有背下来。说来也巧,家里进了小偷,就躲在曾国藩书房的房梁上。

小偷原本是想等曾国藩熄灯睡觉后,进去偷点值钱的东西。但是曾国藩从下午背到晚上,愣是没有背下来,这下把小偷气坏了。

后来小偷都睡着了,等到小偷醒来后,发现曾国藩屋内还亮着灯。小偷实在气不过了,就跳下房梁嘲笑的口吻对他说:“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?我听几遍就会背了!”

小偷还挑衅似的,把《岳阳楼记》倒着背了一遍,曾国藩听的是目瞪口呆。

可数十年后,小偷还是那个梁上君子,曾国藩成了清朝的封疆大吏,近代史少有的“完人”,靠的就是一个“拙”,别人总在招取巧的办法,曾国藩就把“执著”“拙”发挥到了极致。

曾国藩一生善打愚战、笨战,不善打巧战。他打仗不贪小利,不求奇谋,踏踏实实,稳扎稳打。

他说,“打仗要打个稳字”。他一生不打无准备、无把握之仗。他花极大的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、战斗部署、后勤供应、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等,直到每个环节都算到了、算透了,才下定打仗的决心。

打仗从来不主动出击,而是诱使敌人先来攻他,后发制人。

太平军虽然骁勇,遇到湘军却没有办法。湘军攻城,也是用最笨的办法,如同巨蟒缠人一样,用一道一道壕沟把城活活困死。

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,也不是一月两月,而往往是一年两年,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不停地挖壕沟。老百姓也经常苦恼,“早晨还能高高兴兴种田去,下午回来就找不到道了”。

曾国藩一生待人接物,也是以诚为本、以拙为用。

他一生要求自己“不说大话,不求虚名”,做事“情愿人占我的便益,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”。别人以巧以伪欺骗他,他却仍然以诚以拙相待。

精明的左宗棠一辈子不服曾国藩,骂他“愚猪”,有机会就挖苦打击,曾国藩却终生未还一手,还在左宗棠最低谷的时候,以德报怨。

李鸿章作为他的弟子,也时常和他耍心眼、逞私心。曾国藩却因为爱李之才,始终不改对李鸿章的关心、爱护、包容、提携。李鸿章因此终生感激涕零,到晚年更开口不离“我老师”三个字。

兄弟两个投奔北京的堂兄,他们日夜苦读,考试时,哥哥名落孙山,弟弟却金榜题名。堂兄几次给弟弟提亲,都被弟弟推辞,直到明朝灭亡,弟弟才对堂嫂说了一个天大的秘密。

明朝末年,西安附近的村庄里有个李生,父母双亡,自己一人孤单度日。他天资鲁钝,屡次考试不第,他写一手好字,靠给人写书信,教书为生。

李生教书的村子里,有个有名的文人的后代,他家有一个女儿,叫素娘。素娘自小聪明过人,父亲教她诗词歌赋,她努力刻苦,写得一手好文章。父亲经常遗憾她是个女儿,如果是个男子,必成大器。后来父母相继过世,素娘一人过活。

后来,由邻居大嫂作媒,嫁给了李生。婚后,小两口恩恩爱爱,感情十分好。素娘这才知道李生,除了写一手好字,八股文章写得一蹋糊涂。

素娘于是督促李生早晚刻苦读书,她从天黑伴读到三更,这样努力了一年,李生的文章已经大有长进,可是,由于不懂得变通,换个题目,就不会写了,连续考了两次,都名落孙山。

李生伤心痛哭,素娘却斥责他:“你哪儿有点男子汉的气概?如果我是个男子,考取功名就像拔棵草一样容易。”

李生不服气:“你一个妇道人家,连考场什么样都不知道,就知道在我面前说大话,你以为考取功名,就像在厨房煮饭一样容易?如果你是男子,也会和我一样,屡试不第的。”

素娘反被他气笑了。说:“你也别生气,等考期到了,我不妨扮成男子,代你去考,如果我考不中,我就再也不敢小看天下的书生。“

李生想了想,怕素娘被乡亲认出来,让大家笑话了。素娘却说,李生家有座老房子,一直由堂兄代管,李生离家多年,素娘扮成李生的弟弟一起回去。

李生看素娘戴了头巾,穿了长衫,连走路的姿势都很像书生,就同意与妻子以兄弟相称,结伴回北京去。

到了北京,堂兄多年没见李生,看他们兄弟两个长得俊秀,读书又很用功,非常高兴,还特地雇了一个小书僮给他们。可他们一到晚上,就把书僮打发走。如果族里有什么需要应酬,都是哥哥李生出面,”弟弟“素娘则闭门苦读。

时间长了,族人都要求见素娘一面,但李生都以各种理由推脱。众人读了素娘的文章,觉得他是难得的才子,好多富贵人家都想招他为婿,堂兄出面说媒,也被素娘以未求到功名的理由拒绝。

这年,李生和素娘一起参加了科举考试,素娘金榜题名,李生又一次名落孙山。素娘中了进士,被派去做了县令,由于政绩不错,又被提升为山东掌印御史,但他不久就托故辞官,返回了家乡,深入简出地生活。

由于素娘从中了举人到做了官,一直不谈婚姻大事,亲友们都很奇怪,她的堂嫂一直暗中观察,也没发现她与婢女有私 情。

后来不久,明朝灭亡,天下大乱,这时素娘才告诉堂嫂,自己是李生的妻子,就是因为李生鲁钝,自己才扮成男人,参加考试,又怕传出去惹来杀身之祸,这才辞官回乡的。

这是民间故事《夫妻赶考》。丈夫李生鲁钝,妻子素娘聪慧,可惜素娘生不逢时,在男尊女卑的时代,女人没有社会地位,只有依附男人才能生活。如果素娘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,肯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。

我国历史上只有在太平天国才有一位女状元,明朝时,女扮男妆想参加科举考试几乎是不可能,但从《女状元》到《女驸马》这些戏曲故事和民间故事里,不乏女子参加考试的故事,人们通过些故事,表达一种美好的男女平等的愿望,谁说女子不如男,不管社会制度如何压制,才情桌越的女人总是层出不穷,英雄辈出的。

不管男人还是女人,美好的前程都要靠自己努力付出,才能得到的。

本文大话西游2科举题库,大话西游2科举考试答题器手机版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X 关闭

© 2021 南非医疗器械网 版权所有

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

邮箱:58 55 97 3@qq.com